青龙山公园建设优质高效,昔日废弃宕口将变身为美丽的休闲公园;古南街管网入地、老石板路面恢复,老街焕发出浓郁的“老味道”;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受益居民不断增多……在紫砂特色小镇建设中,丁蜀镇始终以民为本,坚持形态构建与功能强化并重、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增强城市特色和综合服务功能,凸显陶都古镇文化内涵,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紫砂特色小镇更具魅力。
丁蜀镇陶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产品销售集散地。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一核双城、一体发展”的机遇,加快建设更具魅力和活力的紫砂特色小镇。在老镇区改造方面,该镇重点实施“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复)”工程,尽可能保留原生态、原住民、原气息。“都是百姓需要的,做得很贴心!”说起“城市双修”工程的惠民硕果,家住丁蜀镇煤炭新村的费彩珍深有体会。除了常规的道路与立面改造,工程还为煤炭新村增添了停车位,并在小区西侧建设了新的公共厕所,给大家带来了便利。
老城区改造有统一的规划设计,而居民们对工程也会有许多个性化需求,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该镇副镇长伍震球说:“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惠民。群众怎么想、怎么看、满不满意,我们会认真考量,然后再予以实施。”美陶厂地块西山头,原来到处是菜地、粪池和违建棚子,在整治过程中,该镇听取居民们的建议,将其改造为小公园,公园和西侧陶博商业街的景观巧妙串联,每当夕阳西下,小山头上总能看到居民健身的身影。
为了缓解小区停车难,社区工作人员对每个违建户的家庭状况、违建面积等做详细记录,苦口婆心讲政策,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在该镇紫砂小区、煤炭新村等一批老小区违章建筑全部顺利整治到位的基础上,相关单位通过充分梳理挖掘整合,为老小区增设车位100余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造过程中,丁蜀镇不局限于让老小区“换脸”,还根据小区实际,梳理完善了雨水、污水、燃气等管线,提供更加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去年,该镇完成了锦达小区、迎宾弄等4个小区的天然气改造等,500多户居民用上了管道天然气。
一项项以人为本的建设改造,激发了丁蜀广大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凝聚起紫砂特色小镇建设的智慧和力量。蜀山古南街是宜兴紫砂的发祥之地,从明、清到当代,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名匠大师。去年,在古南街修缮保护过程中,根据顾绍培等一批曾生活在这条街上的紫砂艺人提出的保护修缮建议,原样“复活”了毛顺兴陶器店、“得义楼”茶馆等历史记忆。茶馆供应的大碗茶1元/客,戏台上定期演出各类戏曲节目,不少居民聚到这里喝茶看戏、拉家常,很多人高兴地说,有了以往老丁蜀茶楼的味道。
创烧于明代的前墅龙窑,数百年来窑火生生不息。为了充分展示前墅龙窑的历史沿袭和历代传承,去年,丁蜀镇围绕古龙窑的历史规划建设龙窑展示馆的过程中,不仅有一批群众参与到文字、图片资料征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还专门设计创作了一组反映龙窑烧制流程的组合雕塑,直观地将前墅龙窑乃至丁蜀窑业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系统展示。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丁蜀镇均陶小区,外墙早已斑驳,在进行立面改造中,该镇听取原均陶厂老职工们的意见,将住宅楼立面粉刷成温暖的浅棕色,并以陶砖装饰墙面,老小区很好彰显了丁蜀陶文化。
和谐的干群环境和优良的发展前景,成功吸引了一批实力型投资主体参与丁蜀特色小镇建设,光明房地产、龙湖地产等公司纷纷入驻丁蜀。其中,上海远方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在丁蜀投资建设紫砂文旅城,项目以本土紫砂文化为特色,将历史文化传统与旅游资源结合形成集紫砂产业市场、紫砂文化、旅游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现代开放式、可持续、多元化、创意活力的紫砂文化旅游街区。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特色化的建筑项目在丁蜀镇新镇区逐步崛起,与老镇区的特色风貌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近年来,丁蜀镇共投入资金1亿余元,实施老旧住宅区改造,先后完成神鹰、煤炭、原料总厂宿舍等19个老旧小区改造,受益居民6581户。在改造过程中,该镇还积极推进和完善蜀山古南街、青龙山公园、太湖绿道、葛鲍聚居区改造、前墅龙窑展示馆建设,极力彰显陶文化元素。目前,该镇城市建成区已达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万、常住人口25万,先后获得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一批荣誉。
分享到: